logo
综合新闻

郭爱克做客成电讲坛分享“脑科学之梦”

时间:2016-04-12 /

  4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爱克作客“成电讲坛”,在沙河校区与成电学子分享了自己在脑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抉择和梦想。

guo.jp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郭爱克近年来在“基因-脑-行为-认知”相结合的框架下,从演化的角度,对果蝇的学习记忆与抉择等高级认知的精准神经环路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他曾获1993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度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度亚太神经网络协会杰出成就奖。

  “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讲座开始,郭爱克首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位40后对90后的问候”、“一位夕阳红对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问候”,鼓励同学们趁着年轻,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郭爱克首先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为例,讲述了薛定谔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给出的深刻答案。薛定谔描述了“突变”和“负熵”之谜,指出“有机体是从环境中获得有序”,预言了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从而激发克里克等人最终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接着,郭爱克又引用恩格斯、爱因斯坦、皮亚杰等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和论述,分析了“思维的本质”和“智力的本质”,然后通过谢林顿发现“突触”、维纳提出“控制论”等丰富案例,讲述了“脑科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重大科学探索案例。

  “我们至今没有绘制出人类大脑的联结图,这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没有它就别指望能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郭爱克引用DNA发现者克里克的话并进一步阐释道,“如果我们知道了大脑的联结图,就一定能够知道大脑的工作机理吗?”不然!人的大脑是一种超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我们无法奢望通过简单的模拟就能了解大脑的全部秘密,因此,探索大脑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研究记忆和抉择是我的本行,”郭爱克回顾了他从1999年开始就研究果蝇的抉择机理的经历后表示,人类的抉择是在一个超越我们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物种的大尺度上进行的。大脑如何指导个体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并施以行动,这一问题神秘而又有趣。揭示这一神经过程的发生和调控机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理性的来源。

  他介绍了研究果蝇、猴子、老鼠等动物的抉择案例,即通过设定实验条件,不断“训练”果蝇,给果蝇设定一些“两难”的抉择条件,研究果蝇如何抉择及其大脑机制,并介绍了这些有趣研究中的有趣发现。

  郭爱克认为,人应该“向生命学习”,“脑是演化的,不是被设计的,生命通过45亿年的进化已完成所有的智能过程”。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已成为各学科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选择了探索生命的奥秘,就必须付出努力和汗水。他引用马克思的名言鼓励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本次讲座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信息医学中心承办。


相关链接:

  郭爱克,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1979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曾任“973”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2000-2005)和《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研究》(2006-2008)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科学前沿与交叉研究《脑功能联结图谱研究计划》(2012-)的首席科学家。多年来从事视觉信息加工、学习记忆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研究。近年来,郭爱克在“基因-脑-行为-认知”相结合的框架下,从演化的角度,对果蝇的学习记忆与抉择等高级认知的精准神经环路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

  曾获1993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度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度亚太神经网络协会杰出成就奖。


  • 版权所有: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      邮编:610054
  • 电子邮件:neuro@uestc.edu.cn
  • All Copy Rights Reserved 2014